看到太多聪明人混得不好,我发现了这1个真相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临公子的后花园 Author 临公子
点上方蓝字GPA+ , 在右上方 ··· 设为星标 ★
每天中午12点,陪你一起走不平凡之路
本文作者临公子,来源:临公子的后花园(ID:hi-lingongzi)。
最近因为公众号改版,时间线被打乱了,GPA+每天中午12点发布的文章你们有可能错过啦。
所以如果你喜欢GPA+,觉得GPA+的文章对你们有帮助,记得动动手指把我们置顶或者星标呦,经常在文章下方留言,喜欢的话多点在看和zan,这样我们就能不失联,天天见,更及时地看到我们的文章啦,笔芯
随着年龄渐长,我发现,对同一件事的想法已不知不觉地发生逆转。
以前很嫌弃的鸡汤道理,如今闻着一个比一个香;以前很欣赏的观点,如今食之无味;以前很羡慕的品质,如今看并没有那么熠熠生辉,甚至成了某种羁绊。
这其中,就包括我对“聪明”的感受。
为什么有的人很聪明,但就是混得不好?
混迹IT行业多年,我周围多数同事或接触的人是技术型,理工出身,逻辑思路清晰,专业能力很强。
奇怪的是,不少人在处理非技术性问题时,经常容易被困住。
以前团队开发过一个系统,工期不到1个月,需求中涉及流程表单。当时的架构师坚持:新开发流程引擎。以后还能作为底层能力用到其他项目中,一举两得。
听起来很有道理对吧?
可要知道,对需求相对复杂、而且工期紧张的新项目来说,从0开始去开发引擎,再去适配、调优、对接业务,明显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。先不说能否来得及,技术应用是否成熟?能否满足业务?万一不能实现,如何处理?
那位架构师习惯用技术手段去解决问题,但没想过,还有其他路子可走。
他过于依赖某个优势,希望最拿得出手的那项技能能有“一招鲜吃遍天”的功效。
这是许多聪明人常犯的毛病——
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,固定地站在熟悉的视角去看待事物,久而久之思维定式。
我有个前同事,被公认是很精明的人。从与公司内部高层打交道,到饭局上和不同身份的人推杯换盏,他都游刃有余。
只是呢,他遇事总喜欢强辩,讲各种道理迫使对方认错。
有一次与其他部门在合作中出现小摩擦,原本算不上什么大事,几番扯皮后,他写了几千字邮件,旁征博引洋洋洒洒,截图+批注说明不是自己的责任。事情后来闹到高层,他被老板指名痛批:“希望多想想如何更好地合作,而不是浪费这么多时间去当甩手掌柜。”
他以为自己精通人情世故,什么问题都能用社交途径搞定。
依赖得越久,越有可能在某一天撞得头破血流。
心理学上有个词叫“达克效应”,原意是指越没本事的人,自我感觉越好。
但现实中更常见的场景是:有一定本事的人,就感觉自己在所有领域都有发言权,在所有场合他就是最闪亮的那颗星。
华为曾有个北大高材生,刚入司60天,实习期还没结束就给老板任正非写了一封“万言书”,历数华为的弊病和改进办法。任正非的批复是:“此人如果有精神病,建议送医院治疗;如果没病,建议辞退”。
于是这位高材生就被辞退了。
马云也曾说过类似话:刚进入公司三年的员工,别谈战略,先把战术做好再说。谁和我谈战略开除谁。
刚从象牙塔迈入职场,自恃名校毕业,斗志昂扬地认为能够在短期内弯道超车,获得最高处的赏识。
太自以为是,没超车成功反而原地翻车。
此外,自命不凡的人经常特别固执,坚定地认为自己所做作为就是正确的。
电影《复仇者联盟》里,身为终极大反派的灭霸,他为啥要把宇宙中的人杀死一半啊?
因为灭霸生于泰坦星,亲眼目睹星球人口增多,导致资源被过度开采和大肆污染,最终大面积爆炸。
结果呢,他萌生了个“伟大”的梦想:
把宇宙中的人口消灭一半,这不就可以生态平衡了嘛?于是一个星球接着一个星球地开展屠杀。
抱着感人的目的,却制造出最大的恶行,还自以为做善事。
这样从不反省自己的事情,在现实中比比皆是。
我的一位同行朋友,上司轻易答应了客户的进度要求。压根不考虑那个进度是否可行,其他部门人手紧缺也借不到人。
第二天内部会议时,上司索性大手一挥:“这是既定目标,大家辛苦些,加加班吧。”
朋友赶紧提出,就算997都来不及赶进度,上司勃然大怒:
“那是你能力的问题!你有想办法去提高你的开发能力吗?!”
问题在于,他作为leader,难道不了解团队的现有水平?难道不知道有个起码的预估?自己轻率地许诺不合理的进度要求,开发就算现在努力去提高水平,也来不及赶工吧?
这种上司,就是典型的“自以为是”。
没考虑过程中哪些环节出了问题,而是劈头盖脸地将下属痛骂一顿。在他眼中,自己任何决定都是对的。别人做不到,那都是别人的责任。
固执地活在自个儿世界中。
我有位从小一起学钢琴的师姐,教琴十来年,前阵子聊天时她说,最难教的孩子,其实并不是比较“钝”的孩子,而是有点儿小聪明的孩子。
为什么呢?
一来,弹新曲子时,他们比普通孩子更快地熟悉乐谱,别人要5天,他们只要1-2天,然后就开始松懈了。
二来,他们如果出现一个指法或演奏的错误,有时会坚持自己没有错,和老师各种解释,导致纠正所花的时间更多。
普通孩子老老实实地练琴,老老实实地接受老师的建议,老老实实地修改问题,虽然一开始学得慢些,但到后来,越弹越顺。
许多聪明人,是被自己的“聪明”给耽误了。
比如,投机取巧一时领先,到达目标后,以为只要每次按照同样的操作、利用同一种优势技能就足矣。
比如,发生任何事,责任永远是别人的,从不想着反省自己。电视剧《都挺好》中的苏明哲就是个典型又常见的例子。
比如,在利益面前过分自信,相信自己有足够的智慧找到捷径,哪怕明显违背规则,也坚信自己必将是存活下来的少数派。
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《巴黎隐士》中说过一段话:
“我对任何唾手可得、快速、出自本能、即兴、含混的事物没有信心。
我相信缓慢、平和、细水流长的力量,踏实,冷静。我不相信缺乏自律精神,不自我建设,不努力,可以得到个人或集体的解放。”
深以为然。
这几年摸爬滚打,我发现,聪明人实在太多了。而绝大多数,仅仅是小聪明,谈不上大智慧。
反倒是那些勤勉且谦逊的人,一步一个脚印,经常笑到最后。这样的人,不是赢在天赋异禀或智商卓绝,而是赢在不断累积势能、不断反思自己、不心存侥幸。
这个世界充满着多维的变量,性格、品行、勇气、协作、担当……都比“聪明”重要得多。
别高估了聪明的权重,也别低估了那些寻常的品质。
共勉。
近日好文:
本文作者临公子,LinkedIn中国专栏作者、多家财经/职场平台签约作者,一枚理性爱财的工科产品汪。新书《你缺的不是努力,而是变现的能力》当当热卖中。微信公众号:临公子的后花园(ID:hi-lingongzi)
GPA+交流微信ellagpa,欢迎来撩。合作事宜请联系wx@careerdream.org。@GPA+ 保留所有权利
文中图片来自影视剧《阿甘正传》《龙樱》截图,为非商业用途使用,如因版权等有疑问,请联系GPA+立即删除。
后台输入关键词查看更多好文章
懒癌晚期丨自律丨金融职场丨Office丨读书
毕业演讲丨求职秘籍丨留学丨时尚丨旅行
2021年愿你很努力也有好运气
你也“在看”吗